近日,山东沂水县政务服务中心因工作人员服务态度问题引发广泛关注。一段拍摄于政务大厅的视频显示,工作人员面对群众咨询时态度冷漠、推诿扯皮,甚至出现'甩脸色'等不当行为。这一事件迅速在社交媒体发酵,引发网友热议。政务服务中心作为政府服务群众的一线窗口,其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群众对政府形象的认知。本文将深入剖析事件经过、揭示问题根源,并探讨如何提升政务服务质量,让'门难进、脸难看、事难办'的现象真正成为历史。
事件始末:一段视频引发的舆论风暴

2023年11月,一段拍摄于沂水县政务服务中心的视频在网络流传。视频中,一位市民咨询业务时,工作人员态度敷衍,回答问题不耐烦,甚至出现'这个不归我管''你自己看告示'等推诿言辞。更令人气愤的是,当市民提出质疑时,工作人员不仅没有改进服务态度,反而表现出明显的不耐烦情绪。视频曝光后,迅速登上热搜,单日阅读量突破5000万。网友纷纷留言分享自己在政务服务中心的类似遭遇,形成舆论风暴。
官方回应:涉事人员已停职检查
事件发酵后,沂水县行政审批服务局迅速做出回应。官方通报称:经调查核实,视频反映情况基本属实,已对涉事工作人员作出停职检查处理,责令政务服务中心开展作风整顿。同时,当地纪委监委介入调查,将对存在的作风问题严肃追责。这一回应虽然平息了部分舆论,但网友更关心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政务服务中的'脸难看'问题,而非仅仅处理个别工作人员。
深层剖析:政务服务的痛点与堵点
专家分析指出,沂水事件折射出当前政务服务中的普遍问题:一是服务意识淡薄,部分工作人员仍存在'官本位'思想;二是业务培训不足,导致工作人员面对复杂咨询时能力欠缺;三是监督机制不健全,群众投诉渠道不畅;四是绩效考核重形式轻实效,未能真正反映群众满意度。这些问题不解决,类似事件仍会重演。数据显示,2022年全国政务服务投诉中,服务态度问题占比高达37%,成为群众最不满意的方面之一。
他山之石:优秀政务服务案例借鉴
对比来看,浙江'最多跑一次'、广东'粤省事'等改革成效显著。这些地区的共同经验是:推行'首问负责制',杜绝推诿扯皮;建立'好差评'系统,将群众评价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;开展常态化业务培训,提升工作人员专业素养;设置'办不成事'反映窗口,专门解决疑难问题。北京某政务服务中心还引入银行式服务评价器,业务办理完毕后由群众现场打分,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%以上。这些创新做法值得全国推广。
改革方向:从'管理'到'服务'的思维转变
要根治政务服务顽疾,必须实现三大转变:一是角色定位从'管理者'转向'服务者',牢记'群众满意是最高标准';二是服务模式从'被动应答'转向'主动帮办',特别是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要提供代办服务;三是监督机制从'内部考核'转向'群众评判',让服务对象拥有充分话语权。深圳已试点将政务服务纳入'民生微实事'项目,由群众票选最需要改进的环节,这种参与式治理模式效果显著。
沂水政务大厅事件看似个案,实则反映了政务服务转型中的深层次问题。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今天,'门好进、脸好看、事好办'不应是口号,而应是每个政务窗口的标配。这需要完善制度设计、加强人员培训、创新监督机制多管齐下。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只有真正以人民为中心,才能赢得群众的满意和信任。期待各地以此次事件为镜,举一反三,推动政务服务质量实现质的提升。
提示:支持键盘“← →”键翻页